欢迎光临西柏坡党史教育基地!

以镜头为武器记录抗战——罗光达

发布时间:2023-05-09 09:43:43 人气:550

罗光达(1918—1997),浙江湖州南浔镇人,15岁离开南浔到上海洗染店当学徒。他利用业余时间补习文化,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36年,罗光达参加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运动,接触到照相机,1938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先进入陕北公学学习,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12月,罗光达随彭真到晋察冀军区后,便向部队首长表示“想到前线去作战”。聂荣臻司令员对他说:“打日本有用枪杆子的,也有用笔杆子的,照相机也是一种武器,同样可以杀伤敌人,消灭敌人。”在聂荣臻的安排下,罗光达拜“中国第一红色摄影师”沙飞为师,系统学习摄影技术,成为晋察冀军区第二名随军摄影记者。

罗光达拍摄的白求恩

1939年春节,罗光达帮沙飞整理在晋察冀根据地拍摄的照片,并举办了晋察冀军区第一个摄影展览——“沙飞新闻摄影展”,得到群众、战士和部队首长的称赞。展览结束后,晋察冀军区正式成立摄影科,沙飞任科长,罗光达任摄影记者。

10月,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发动大规模冬季大“扫荡”。罗光达跟随八路军采访,行进至孙家庄小庙时,他看到来自加拿大的医生白求恩正在带领医疗团队对伤员展开紧急抢救。在用门板搭起的手术台上,白求恩神情严肃,紧握手术刀在给伤员认真做手术,这一幕激发了罗光达的拍摄冲动。后来罗光达回忆:我见到这生动的场面,立即选择最佳拍摄点。这一天天气格外晴朗,我不失时机地抓拍了白求恩和整个医疗队活动的各个瞬间,重点拍摄了白求恩在手术台前紧张地抢救伤病员为他们做手术的镜头。手术涉及的人物不止白求恩一个,但由于罗光达对拍摄角度、相机参数等的选择,使其他人的形象都“隐藏”在了屋顶的阴影中,各人物形象的详略通过光的调度显得层次分明,白求恩的典型形象得以凸显。

抗日战争时期,罗光达是“遇到作战就拍摄战斗场面,遇到战斗间隙就拍摄部队休整,在地方,就拍摄群众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抗战勤务、民主政权建设、文化教育等。”先后拍摄了《朱德在马上》《太行山上》《金顶妙峰山的哨兵》《白求恩在前线抢救伤员》等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献照片。

来源:中共湖州市南浔区委党史研究室



上一篇:开国上将朱良才的家风
下一篇:一台收音机,收听解放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