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西柏坡党史教育基地!

滹沱河畔赶考路:西柏坡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

发布时间:2025-03-27 16:27:39 人气:17

太行山麓的晨雾还未散尽,滹沱河已泛着粼粼波光蜿蜒向东。河畔的西柏坡,青砖灰瓦的院落静卧在栗树林间,仿佛岁月在此按下暂停键——这里曾是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如今化身为西柏坡培训基地,让历史的烽烟与山水的灵秀交织成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

de6a3d9aca4f488d9f0fe4e5c37326e3166961937210320240625154855980.jpg

西柏培训基地

一、土坯房里的千秋答卷

1948年5月,毛泽东踏着春泥走进西柏坡,在借住的农家小院里,他用毛笔在粗瓷碗中蘸水,在方桌上写下“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的战略方针。彼时的中央大院,电话线在梨树枝头穿梭,作战地图铺满土炕,周恩来常披着露水归来的身影,与朱德菜园里的锄头声,构成了革命年代特有的交响乐。

“嘀嗒”作响的电报房里,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平津战役期间,一份加急密电因暴雨导致线路中断,18岁的通讯员王振华赤脚奔袭20里山路。当他将用油布层层包裹的电报送到指挥部时,双脚早已被碎石割得血肉模糊,却硬是笑着说:“主席说过,革命就得有铁脚板!”如今在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学员们重走这条“铁脚板之路”,踏着晨露穿过开满蓝刺头的山坡,在当年情报交接点的古槐树下诵读电文,让“使命必达”的誓言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二、山水间的精神胎记

西柏坡,是镌刻着红色密码的立体史书。五月槐花如雪,簌簌落在中央统战部旧址的窗棂上,让人想起民主人士在此共商建国大计时,周恩来特意吩咐炊事员“多蒸槐花饭待客”的细节;秋日柏坡湖澄澈如镜,倒映着九月会议旧址的木格窗,恍若映照出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时凝重的面容;冬雪覆盖的防空洞遗址旁,几株老梅虬枝如铁,暗香浮动中似有《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铿锵余韵。

清晨薄雾中,学员们常与松鼠共享山径,在朱德开垦的菜园遗址驻足时,讲解员会捧起一抔黑土:“当年总司令用这土种出南瓜送给老乡,自己却吃野菜汤。”行至半山腰,忽见石壁上“一定要把黄河修好”的朱红标语,那是1952年水利考察队留下的时代印记。登顶远眺,滹沱河如银带缠绕群山,让人顿悟“江山就是人民”的深意。

三、薪火长明处,松柏自长青

在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的课堂上,历史从未尘封。学员们围坐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的长条木凳上,指尖抚过桌面细微的裂痕,那里或许残留着1949年早春的讨论余温;在复原的“战地油印室”,用老式滚筒亲手印制《土地法大纲》节选,油墨香里读懂“耕者有其田”如何点燃中国农民的革命热情。

滹沱河水逝,精神舟自横

暮色中的西柏坡,晚风掠过电报房顶的天线,奏出七十年前的摩尔斯电码。培训基地的灯火次第亮起,与旧址群的红星遥相辉映。当学员们带着满袖山风离开时,背包里不仅装着《西柏坡日记》,更载着太行山般厚重的信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红色基因从未褪色,它化作柏坡岭的苍松,滹沱河的碧浪,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继续滋养着赶考路上的后来人。



上一篇:西柏坡干部培训:传承红色基因,赋能基层党建创新
下一篇:解码西柏坡:一个村庄的历史坐标与精神密码